当前位置:首页>南通印象>正文

南通开发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盘活用地、法治护航、数据赋能与服务升级

时间:2025-05-20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1分类:南通印象

  

  近年来,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区分局以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自然资源管理效能的显著提升。从低效用地盘活到法治化建设,从数据标准化到服务流程优化,这些措施如同一套精准的“组合拳”,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

  精准施策:盘活低效用地,释放发展空间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开发区分局以“空间再造”行动为抓手,对低效工业片区进行系统性改造。通过档案查询、影像比对和实地走访“三管齐下”,全面摸清地块底数,建立“一宗一档”信息库,确保每一块地的历史脉络和现状清晰可查。针对不同地块的“沉睡”原因,分局制定“一地一策”方案:追加投资激活潜力项目、技术改造提升产出效益、协议收回重新配置资源,甚至推动转产升级适应新业态需求。例如,某老旧园区通过整体改造,容积率提升30%,相当于在原有土地上“长”出近三分之一的产业空间。

  法治护航:规范执法与服务并重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开发区分局将法治建设作为管理提效的基石。依托《执法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分局细化出5大项18条重点任务,并通过“周研判、月例会、季议法”机制动态解决执法难题,行政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40%以上。政策解读方面,分局主动释法,对《南通开发区进一步加强民营科创载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行白话版解读,将专业术语转化为“企业能听懂、群众好理解”的说明,比如用“科创苗圃”比喻孵化器功能,用“政策礼包”概括税收优惠。

  数据赋能:打通地下管线的“城市血管”

  针对开发区地下管线管理分散、标准不一的痛点,分局首创《南通开发区地下管线数据规范》,统一探测、数据和入库标准。这一举措如同为城市地下空间绘制“高清地图”,横向联通水务、电力等10余家单位,纵向对接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零时差”。以往需要跑多个部门盖章的管线审批,现在通过线上协同可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效率提升近70%。

  服务升级:从“被动审批”到“主动对接”

  开发区分局将服务窗口前移,推出“提醒—约谈—处置”全链条跟进机制。例如,企业在拿地后若未按期开发,会收到分局的“温馨提示”函;若遇规划调整难题,可参加分局组织的“企业沙龙”,与专家面对面协商解决方案。2024年以来,通过此类主动服务,开发区重点项目落地周期平均压缩25%,被企业称为“自然资源管家”。

  未来展望: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开发区分局计划将现有经验进一步制度化。一方面,扩大“空间再造”覆盖范围,未来三年预计再盘活低效用地1500亩;另一方面,探索“智慧自然资源”平台建设,通过AI预审材料、区块链存证等技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如分局负责人所言:“优化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适应企业和群众需求的升级版。”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区分局不仅提升了资源保障的精准度,更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加速度,为地方经济与公众福祉筑起了一座坚实的“资源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