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南通印象>正文

南通段生态修复,如何唤醒一江清水

时间:2021-06-16作者:纪晓岚阅读:26分类:南通印象

 

  长江南通段蜿蜒而过,这条孕育了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曾因过度开发而伤痕累累。如今,一场历时近十年的生态修复行动,不仅让岸线重现生机,更成为长江江豚种群复苏的关键转折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该区域江豚数量增幅突破50%,这一数字背后,是系统性生态治理与物种保护的生动实践。

  从工业岸线到生态廊道的蜕变

  2016年成为长江南通段命运的分水岭。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南通市启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关停203家"散乱污"企业、腾退5.5公里生产岸线,将昔日机器轰鸣的货运码头转变为水清岸绿的"城市客厅"。这种壮士断腕式的整治,如同为长江卸下了沉重的枷锁——狼山港整体搬迁后,新建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采用环保工艺,减少了对水体的扰动;而向沿海工业园区集中的产业转移策略,则像为生态系统安装了一道过滤网,有效阻隔了工业污染源。

  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构建起立体的生态屏障。监测显示,修复后的岸线植被覆盖率提升近40%,这些"绿色海绵"不仅固定了土壤,更通过根系网络净化地表径流,使入江污染物总量下降约28%。这种改变对江豚而言,意味着栖息地水质从"浑浊的汤"逐渐变为"清澈的茶",为其生存提供了基础保障。

  法律护航下的生态复苏

  2020年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南通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将生态修复从行政推动升级为法治保障。这份被称为"长江保护南通方案"的法规,创新性地设立了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和岸线资源利用负面清单,如同为江豚划定了专属的"水下学区房"——在饮用水源地周边设立半径3公里的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船舶鸣笛和捕捞作业。

  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带来了显著成效。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2021年监测公报显示,南通段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达标率已达100%,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修复前提升1.8毫克/升。这种变化对依靠声呐系统导航的江豚尤为重要,就像人类从雾霾天走进了晴朗的清晨,它们的交流效率和捕食成功率因此大幅提高。

  江豚种群的复兴密码

  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报告揭示了令人振奋的趋势:南通水域江豚目击点位较五年前增加近2倍,种群分布范围向上下游扩展了15公里。这种扩张并非偶然,而是生态系统整体改善的连锁反应——岸线整治后形成的缓坡湿地,孕育了大量鲤科鱼类,使江豚食物来源增加了约35%;而水系连通工程创造的洄游通道,则像为江豚搭建了"水下立交桥",让不同种群能够安全地进行基因交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考人员在南通段观测到的幼豚比例达22%,远超长江全流域14%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字如同婴儿的啼哭,宣告着新生代的繁荣。生态学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船舶限速政策的实施,使得江豚育幼区的噪声污染降低20分贝,相当于人类卧室从工地旁搬到了图书馆里。

  绿色发展的长效启示

  南通经验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五山地区转型后,滨江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生态价值转化率较工业时期提升5.7倍。这种"颜值"变"产值"的转化,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就像把生锈的工厂流水线改造成观景台,既守护了江豚的微笑,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南通段的生态修复已超越单纯的环境治理,演变为一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当夕阳下的江面再次跃起银灰色的身影,这些"水中大熊猫"的回归,正在书写着长江生命共同体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