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南通如东县洋口港的滩涂上已人影绰绰。潮水退至最低点,露出延绵数公里的滩涂,53岁的渔民王建国背着竹篓、手持铁耙,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开始了一天的“赶海”劳作。
“滩涂是南通人的粮仓”
南通,这座长江入海口的“江海之城”,坐拥206公里海岸线,其中超百万亩滩涂资源孕育了独特的赶海文化。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大潮汛,成千上万渔民和业余赶海者涌入滩涂,在淤泥中“淘金”。文蛤、泥螺、竹蛏、梭子蟹……这些藏在泥沙下的海货,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沿海居民世代相传的生计。
“小时候跟着父亲赶海,一篓子文蛤能换全家三天口粮。”王建国说话间,铁耙精准地翻开一片淤泥,手指探入泥中一抠,三枚硬币大小的文蛤应声入篓。他估算,当天潮汛适合,五六小时能挖到50斤文蛤,按市场价每斤8元计算,收入超过许多打工者。
科技赋能传统渔业
如今的赶海已非纯粹“靠天吃饭”。在如东国家中心渔港,潮汐预报APP成为赶海人的必备工具。当地海洋渔业部门开发的“滩涂宝”小程序实时推送潮位、风速和资源分布,渔民们笑称这是“现代版赶海秘籍”。
“以前全凭经验,现在手机一查就知道哪里文蛤多。”90后渔民李敏展示手机里的卫星地图,红色区块标注着前日探测到的贝类密集区。她经营的赶海体验直播账号已有20万粉丝,镜头里,网友跟着她学习辨认泥螺呼吸孔、制作蛏子钩,直播间挂卖的“赶海套装”月销超千单。
生态保护下的可持续赶海
热闹背后亦有隐忧。过度捕捞曾导致部分滩涂生物锐减,南通市近年推行“轮休赶海”制度,划定20%滩涂为禁采区,并实施贝类人工育苗工程。“去年投放了8000万粒文蛤苗,今年发现自然种群明显恢复。”南通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赶海人需持证上岗,每人每天采集量不得超过30公斤。
环保组织“蓝丝带”志愿者定期组织净滩行动,去年从滩涂清运垃圾12吨。大学生陈雨薇在赶海时总会多带一个垃圾袋:“捡海货也捡塑料瓶,大海养活了南通人,我们得保护好它。”
从谋生手段到文旅名片
周末的洋口港,外地牌照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游客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接待赶海体验游客4.2万人次,同比增长65%。来自南京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孩子挖到两只巴掌大的青蟹:“比游乐场更有成就感!”
当地民宿老板吴美芳将老宅改造成“赶海主题客栈”,墙上挂着百年历史的木制蛏钩、鱼篓,住客可预约凌晨赶海、黄昏烹鲜的深度体验。她透露,暑期客房已预订到8月中旬。
夕阳西下,潮水开始上涨,赶海人陆续返岸。王建国的竹篓里装满文蛤,手机响起提示音——女儿发来刚剪辑的赶海短视频,配文“爸爸的滩涂哲学:退潮时努力,涨潮时收获”。千年滩涂上,古老的生活方式正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