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长江口区域迎来了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变革——蓝碳经济试验区正式启动。这一创新模式将海洋生态保护与碳汇交易机制深度融合,不仅为沿海渔民开辟了全新的职业路径,更成为区域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从捕鱼人到碳汇核算师:渔民的职业革命
在如东县万亩滨海湿地,渔民王德连的养殖场规模从4.5万笼牡蛎扩增至15万笼,这些牡蛎通过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可固定7310吨碳,相当于5000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如今,像他这样的渔民只需提交养殖证、投苗记录等材料,专业团队便会核算固碳量,并将其纳入碳交易市场。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刘修锦工程师解释:“渔民获得的分成比例与固碳量直接挂钩,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了经济收益。”目前,仅秦皇岛昌黎一地就有16家养殖户加入,生态产品价值已达50万元。
科技赋能:湿地碳库的‘算法’升级
滨海盐沼湿地是天然的碳封存“硬盘”,其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碳汇能力。为精准量化这一资源,如东县依托江苏环保产业研究院,建立了覆盖小洋口、丰利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结合,将碳汇数据精确到每公顷。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的启动,则进一步推动了碳核算技术的产学研融合,例如利用AI模型预测牡蛎养殖对碳吸收的长期影响。
区域协同:蓝碳经济的‘长江口模式’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以启东为枢纽,布局了2个重点合作园区和1个科教城,形成“政府专班+科研机构+市场主体”的三维联动机制。这种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如碳汇核算标准的统一,还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渔民参与。例如,启东经济开发区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购买本地碳汇,形成“保护即收益”的良性循环。
未来挑战:如何让‘蓝碳’更蓝?
尽管成效显著,蓝碳经济仍面临碳汇市场流动性不足、长期监测成本高等问题。专家建议,可借鉴如东经验,将湿地修复与碳汇项目捆绑开发,同时引入金融工具如碳期货,增强市场活力。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渔民所言:“以前我们向大海索取,现在学会了回馈——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