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作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重镇,南通2023年以1.18万亿元GDP跻身“万亿俱乐部”,建筑业更以124座鲁班奖杯享誉全球。然而,这座“建筑铁军”之城正面临严峻挑战:25-35岁青年群体流出比例达37%,老龄化率攀升至32.9%。经济高增长与年轻人口流失的悖论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失衡的产城结构:传统产业困局
南通建筑业吸纳全市三成就业人口,224万从业者创造的财富曾助推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5年领跑江苏。但过度依赖传统建筑业导致产业结构固化,5000余家建筑企业中63%为低资质企业,行业平均利润率跌破3.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长三角平均水平的68%,新兴产业岗位稀缺使得高校毕业生返乡率长期低迷。
撕裂的生存现实:高房价与低薪鸿沟
“月薪4000元,房价2万+”成为南通青年的普遍困境。尽管政府推出8000元/月的人才补贴,但普通岗位薪资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县区新房均价突破1.5万元,远超本地购买力。生活成本压力下,每年超半数高考学子选择在外地发展,形成“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恶性循环。
窒息的教育生态与城市活力缺失
南通基础教育以“内卷”著称:学生从幼儿园阶段便陷入题海战术,医院甚至专设“学习区”供输液学生刷题。高压教育培养的精英多流向北上广深,而本地就业市场仍以单休、无五险一金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为主。与此同时,商场晚8点熄灯、夜生活匮乏的“养老式”城市节奏,与年轻人期待的现代都市生活形成巨大落差。
转型阵痛中的自救尝试
南通正多维度破局:设立2000亿元科创基金推动智能建造,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中本土企业突破盾构技术壁垒;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部落户,吸引70%科创项目来自上海苏南。2023年“江海英才计划”促成7万毕业生回流,较往年增长40%。但专家指出,只有加速产城融合、培育多元化产业生态,才能真正重建城市吸引力。
这场万亿GDP城市的“青春保卫战”,既是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也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观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