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5亿吨,南通港的零碳狂想曲

时间:2019-01-16作者:百晓生阅读:24分类:江海要闻

  

  在长江入海口北翼,一座融合零碳理念与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港口正悄然崛起。南通通州湾零碳智慧港口的正式投运,不仅标志着长三角港口业迈入绿色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新阶段,更以“年吞吐量5亿吨”的雄心目标,重新定义了区域物流枢纽的竞争力标准。这座港口的诞生,恰似一颗嵌入沿海经济带的“绿宝石”,其光芒既照亮了南通打造海洋经济新标杆的路径,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零碳基因:从岸电到风光储的绿色革命

  走进通州湾港区,传统港口柴油机轰鸣、黑烟弥漫的场景已成历史。南通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海事、环保、电力等部门构建的绿色发展“共同体”,将岸电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船舶靠泊时可关闭燃油发动机,转而使用清洁电能,仅此一项技术就能减少靠港期间90%的碳排放。更宏大的布局在于港口能源结构的系统性重塑:风电机的叶片在海风中匀速旋转,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波浪覆盖堆场屋顶,配合智能储能系统形成“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这种设计使得港口日常运营的电力需求,60%以上可实现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则通过采购绿电完成闭环。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这就像给港口装上了‘绿色心脏’,每一次跳动都在为碳中和贡献力量。”

  智慧大脑:车路云协同的超级调度

  作为全省首个真正落地的“车路云”一体化智慧港口,通州湾港区吕四港作业区正在上演现实版“科幻大片”。路侧激光雷达与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感知网络,如同港口“神经末梢”,每秒采集超10万条数据;云端智能调度系统则像一位“围棋大师”,在数字孪生模型中推演最优作业方案,将集装箱卡车等待时间压缩至传统港口的1/3。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在于无人驾驶集卡集群作业:这些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钢铁骆驼”,不仅能精准识别复杂路况,还能通过5G网络实现厘米级编队行驶。一位现场工程师描述道:“30辆无人集卡同时作业的场景,就像阅兵式上的无人机方阵,整齐划一中透着未来感。”

  吞吐量跃升:5亿吨背后的经济密码

  2024年一季度,南通港以7334.1万吨货物吞吐量、9.2%的同比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通州湾新港区的加入,正将这种增长势能推向新高度。观察货物结构会发现有趣的变化:集装箱吞吐量中,电子元件、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货品占比提升至45%,反映出长三角制造业升级的涟漪效应;而三港池2个20万吨级码头的建设,则为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预留了战略通道。这种“轻重并举”的布局,恰似港口经济的“双引擎”——前者驱动区域价值链攀升,后者夯实工业基础保障。按当前增速测算,配合105亿元的华能项目泊位等基础设施投入,5亿吨年目标相当于为南通港装上“涡轮增压器”。

  港产融合:从物流节点到经济生态圈

  通州湾的野心不止于货物中转。在港区周边,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临港产业园已初现轮廓,新能源装备、高端材料等产业项目正形成“港口吞吐原料—园区加工制造—成品再出口”的闭环。这种模式被当地官员称为“以港养产、以产促港”的共生关系。例如某风电叶片制造商,通过港口专用泊位进口碳纤维原料,成品又经同一港口发往欧洲,物流成本降低18%。这种产城融合的态势,让人联想到“港口如同磁铁,不断吸附产业链要素形成新经济星座”。

  长三角竞合:绿色航运的新秩序构建

  在长三角港口群“强者如林”的格局中,南通通州湾的差异化突围颇具启示。相较于上海洋山港的“巨无霸”体量,或宁波舟山港的大宗货优势,通州湾选择将“零碳+智能”作为核心竞争力。其推出的碳足迹追踪服务,可精确计算每标箱货物的全程排放量,这对欧盟碳边境税压力下的出口企业极具吸引力。航运分析师指出:“这就像在价格战横行的市场里,突然有人开始卖‘有机蔬菜’。”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该港口的环保标准正在成为区域新标杆,邻近港口已有6个项目跟进岸电改造,形成绿色发展的“雁阵效应”。

  站在吕四作业区的观景平台远眺,起重机巨臂与风力发电机共舞的图景,恰是南通向海洋经济进军的生动注脚。这座零碳智慧港口所承载的,不仅是货物往来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如何重塑区域经济的地理样本。当5亿吨吞吐量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时,长三角的货物流向或许将因此改写,而更大的启示在于:未来的港口竞争,不仅是规模的较量,更是绿色创新能力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