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通州湾30万吨级LNG码头投用,中东航线首船启航

时间:2015-09-15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21分类:江海要闻

  

  2025年5月3日,江苏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条中东航线货轮鸣笛启航,与此同时,30万吨级LNG码头正式投用。这两大标志性事件如同为长三角经济引擎注入双核动力,不仅加速了区域国际化进程,更以亿吨大港的雄心重塑中国东部沿海物流与能源格局。

  汽笛声中的国际化里程碑

  3月25日下午2时,吕四起步港区8号泊位上,满载集装箱的“新太平”轮缓缓驶向中东。这艘货轮的航线开通,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的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正式迈入国际舞台。现场工作人员形容:“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长三角与波斯湾之间的货物流动将像高铁一样高效。”该航线预计每年新增集装箱吞吐量超50万标箱,为区域外贸企业降低约15%的物流成本。

  30万吨级LNG码头的能源战略棋局

  同日投用的30万吨级LNG码头,堪称通州湾的“超级充电宝”。其设计年吞吐能力达800万吨液化天然气,相当于长三角地区居民两年用气量。这一设施使通州湾一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枢纽,其意义不亚于在能源供应链上安装了一道“安全阀”——通过多气源保障,可应对突发性能源短缺风险。参考日照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经验(年增通过能力1800万吨),通州湾LNG码头将显著提升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能力。

  亿吨大港的基建密码

  通州湾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根据规划,港区陆域面积达210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澳门大小,未来可建设2-30万吨级泊位超过300个。主体港区37.3公里的深水岸线,如同一条天然“传送带”,已预留20万吨级航道升级空间,86个10-20万吨级泊位蓝图正在加速落地。这种超前布局,被业内人士比喻为“给未来三十年的货物量提前修建高速公路”。

  产业链聚合的乘数效应

  对于物流从业者而言,通州湾的崛起意味着全新的机会矩阵。以中东航线为支点,预计将带动周边形成200亿元规模的临港产业园,涵盖冷链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能源行业则更关注LNG码头的“链式反应”——每增加100万吨LNG处理能力,可带动下游50家配套企业集聚。茂名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先例显示,此类项目能使区域GDP年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以上。

  绿色港口的未来方程式

  在“双碳”目标下,通州湾的规划暗藏玄机。LNG码头配套建设的碳捕获设施,可将30%的排放气体转化为工业原料;港区风电装机容量规划达1GW,相当于为每艘靠泊货轮配备“绿色充电桩”。这种“大吞吐+低排放”的模式,正在改写传统港口的发展逻辑。

  从地图上看,通州湾恰似长三角北翼展开的钢铁羽翼。当中东航线的集装箱与LNG码头的气流在此交汇,一个年吞吐量1.6亿吨、集装箱800万标箱的超级港口(2035年目标),正从蓝图变为撬动区域经济的现实支点。对于关注地方经济的观察者而言,这里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在港口起重机起伏的臂影中,分明能看到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握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