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南通市建筑业正迎来一场绿色革命

时间:2023-07-12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24分类:江海要闻

  

  南通市建筑业正迎来一场绿色革命。2023年3月,随着《关于促进南通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正式印发,一项名为“装配式建筑全链碳追踪系统”的创新技术被推至台前。这不仅是全国首个覆盖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流程的碳排放监测体系,更以30%的施工能耗降幅刷新了行业标杆——相当于每建造1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就能节省出约15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从政策蓝图到技术落地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南通早在2022年就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发展计划,要求国有投资公共建筑至少达到二星级绿色标准,崇川区更以三星级标准作为新建项目门槛。新推出的碳追踪系统如同给建筑产业链装上“CT扫描仪”,通过植入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时捕捉从构件预制到吊装焊接的每一克二氧化碳排放。某试点项目数据显示,仅优化运输路线一项就减少12%的柴油消耗,这相当于把传统建筑“粗放式”的碳足迹转变为可量化的数字密码。

  破解碳黑箱的科技密钥

  该系统的核心在于CPS(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类比为建筑业的“神经系统”:预制构件嵌入的芯片如同末梢神经,采集钢筋用量、混凝土搅拌能耗等数据;云端算法则像大脑皮层,通过机器学习将碳排放分解为“原材料开采”“工厂加工”“现场装配”三大类共28个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其监测精度可达每千瓦时电力对应的0.8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比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南通某模块化住宅项目应用后,发现外墙板保温层生产环节占总排放的34%,随即改用再生聚苯乙烯材料,单此一项就削减碳排放800吨——相当于70公顷森林一年的固碳量。

  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变革

  市政府配套推出的激励政策形成组合拳:对采用该系统的企业给予容积率3%的奖励,相当于每平方米增加约200元利润空间;同时将碳数据纳入工程招投标评分体系,使低碳技术从“道德选项”变为“经济必选项”。这种模式已吸引中建科工等龙头企业建立区域研发中心,带动LNG动力塔吊、光伏一体化墙板等20余项衍生技术落地。正如南通住建局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在简单监测碳排放,而是在重构建筑业的成本核算公式。”

  蓝碳经济的新想象空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海洋资源的协同开发。南通依托沿海区位优势,正探索将海上风电与装配式建筑碳减排联动:某海上运维平台项目利用碳追踪系统验证,采用风电供能的预制码头比柴油发电方案减少56%碳排放,这为正在推进的海洋蓝碳发展计划提供了实证案例。学术界认为,这种“海上绿电+陆地低碳建筑”的模式,可能催生全新的碳资产交易品类。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南通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当碳排放从模糊概念变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流,建筑业的绿色转型才真正具备可复制性。正如一位参与系统研发的工程师所说:“我们过去在黑暗中减排,现在终于有了手电筒。”随着该技术被纳入江苏省绿色建筑推广目录,这场始于江海之滨的低碳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建造的底色。